查看原文
其他

「四象科技」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创星portfolio

中科创星 2022-12-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6氪Pro Author 刘年华

近日,中科创星投资企业「四象科技」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由北航投资领投。本轮融资将用于装备和研发两方面,包括打造3颗卫星,以及6-7款通用标准化产品的定型。


成立于2017年的「四象科技」,是一家有丰富业务经验的遥感应用企业。在遥感数据提取算法和数据应用方面,「四象科技」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目前已有“无地面水文数据支持的水库蓄水变化量遥感监测方法”、“基于高分辨SAR图像的浮顶油罐储量估算方法”和“基于SAR和光学遥感数据的水稻精细化估产方法”等多个遥感技术应用,获得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80余项软件著作权。

▲图片来源:四象科技

PART 01

营收翻倍,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

目前,「四象科技」已拓展了金融投资、银行保险、三维地理、智慧政务等方面的业务。在这当中,金融保险、商业应用,以及一些大型设施的安全风险,是「四象科技」业务根据较深的业务领域。2020年,郗晓菲接受专访时曾表示,当时,「四象科技」团队共有30余人,刚开始进军探索金融数据和保险领域,并且正在规划一颗SAR卫星。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四象科技」现在团队有82人,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宁波等地,既有集中在北京的研发中心,也有扎根于各个区域的产品和商务团队。金融保险领域的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四象科技」的招牌,与平安产险、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等多家头部机构均有合作。2022年初,「四象科技」参与打造的中国首批商业“通遥一体”卫星已成功发射,并计划在2023年初首发3颗自研的卫星,掌握光学、中红外、雷达等观测手段。


创始人郗晓菲介绍,「四象科技」目前的总营收增长基本上是每年翻倍增长的状态。金融数据板块始于2020年初,恰好满足了疫情期间各金融机构对生产开工状况的远程监测需求。发展至今接近三年,其增长速度比整体业务还要高大概50%。


下一步,「四象科技」的发展计划有两个方向:

一、利用卫星数据来快速构建三维基础,满足政企客户对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的业务需求。

二、持续将各类数据应用产品标准化。目前「四象科技」已整理出十余个小类的标准化产品,可以通过简洁易懂的方式进行产品描述。接下来是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并针对客户需求开发定制产品,打造完成的产品矩阵。

▲图片来源:四象科技

PART 02

2023年上半年,计划发射三颗卫星

通过长时间的业务开展和产品研发,「四象科技」逐渐摸清客户对数据和产品的需求。为了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四象科技」决定发射三颗卫星,包括一颗光学卫星(米级分辨率、立体像对、百公里辐宽)、一颗热红外卫星、一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三颗卫星已通过实验和验收,将于2022年底陆续出厂,并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通过一箭三星的方式择机发射。


为什么选择发射这三种型号的卫星?郗晓菲说道,每个卫星的类型与参数,都是经过大量的业务验证后,通过业务的数据需求,倒推出卫星所需的型号设计,因此与一线业务有很强的关联。三颗卫星在设计和论证时,都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场景和需求。


「四象科技」目前在金融保险、商业应用、大型基建安全等领域扎的比较深。这类客户对产品的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全球各类区域冲突、还是自然灾害,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数据,及时为客户提供服务,帮助客户分析风险。为了保障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颗对地观测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的卫星是必须的。因此,全天时全天候的SAR卫星,是「四象科技」首先确定的一颗拥有这颗卫星,「四象科技」就可以在夜间、或是云雾天气下,持续获取地面的相关数据,在48小时之内,在全球任意地区,只要发生事件,都是可以确保有获取到相关数据。


第二颗卫星,「四象科技」选择了宽幅的光学卫星。虽然当前的光学卫星可以满足大部分应用。但现有的商用卫星,扫描带宽都比较窄,只有十公里到数十公里的量级。扫描带宽越宽,就可以在越短的时间内覆盖一个固定区域。「四象科技」采取小相机拼接的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整体的带宽。因此有了这颗米级、100公里幅宽的卫星。而这颗卫星之所以选择立体像对,也是为了客户满足三维重构方面的需求。现有的光学卫星成像以二维影像为主。SAR卫星虽然可以获取三维的信息,但处理的流程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较长。「四象科技」已有大量的三维构建处理经验和技术。无论是市面上已有的立体像对数据,还是即将拥有的自研卫星数据,都可以进行通用化处理。


第三颗卫星,「四象科技」集中在金融和生产领域的需求,选择了热红外卫星。传统的可见光卫星,更多是集中于地物表面信息的反演。如果想穿过工厂的顶盖,了解里面的情况,会受到很多干扰。然而金融领域的客户对于工厂的开工状态,仓储的空置率、发电厂等数据又非常敏感。「四象科技」发现,一个较大的仓库,在装满货物和没有装满货物两个场景下,热量比是不一样的,高炉、发电厂等热力变化场景会随着开工状态的改变产生不同的热量,甚至是港口的繁荣程度、区域的经济活跃度等,都要一定的关联,这些都正好对应了热红外卫星的业务能力。而且这颗红外卫星机动性非常强。卫星过境时,1000公里的范围内,通过卫星的机动能力,可观测的地区从两到三个区域提升至七到八个,大大提高了对地观测的效率。


郗晓菲表示,这三颗卫星可以相互协助,对同一个地区,间隔十五分钟成像。在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之内,就可以通过红外卫星获取到地区的活跃度情况,用光学卫星获取地物分布情况;用SAR获取金属物体或者是地表形变的相关信息。以此实现,同一圈子,三种手段、多角度成像的效果。

▲图片来源:四象科技

PART 03

掌握核心数据能力,实现多元信息验证

是否发卫星?为什么发卫星?这是很多遥感应用企业都在面临的抉择。


当同样的问题摆在「四象科技」创始人郗晓菲面前时,她给出了三点严谨而周密的答案。


首先,遥感卫星和通信、导航卫星的不同点在于,遥感卫星的数据量太大,很难达到实时。除非达到千颗以上的量级,才能构成接近实时的状态。然而当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或机构可以达到这个数量。「四象科技」自己发卫星,就在补充遥感卫星的时效性。「四象科技」的卫星和其它遥感卫星是相互补充的状态,并不是替代关系。


其次,「四象科技」在跟用户签合同时,大部分商业用户会对时间有严格要求。如果卫星不掌控在自己手里,就没有保底的方案。比如,「四象科技」虽然和Maxar有深厚的合作关系,但如果Maxar某个时间点,有级别更高的任务需要执行,那依然将导致「四象科技」错失一些业务机会。所以这也是保证市场上所有产品的稳定性,给自己守一条48小时内保证数据供给的业务底牌。


同时,「四象科技」也希望借这个机会,进行新的卫星市场产品探索。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同颗卫星承载多个载荷,但红外卫星、光学卫星、SAR卫星在同一轨道近实时过境,这种模式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只有经过尝试和探索,才能挖掘出这种模式有哪些新的业务价值。目前能公开对外售出的数据,都是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的。而有了三颗不同种类的卫星,「四象科技」在应对用户需求的时候,也可也通过多元手段,交叉对比和验证一些信息。


在卫星的造价和规模上,「四象科技」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符合自己发展状态的卫星型号。卫星设计寿命是三年,争取五到七年的存续寿命。卫星制造方面,这三颗卫星的工程总体都是「四象科技」自己。「四象科技」将单颗卫星拆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组需求,结合团队对卫星的理解,单独购买其中的大型模块。目前,「四象科技」已有一到两单类似业务,帮助企业设计模块,打造卫星。


郗晓菲强调,「四象科技」的定位依然是一个卫星应用企业,不是一个卫星制造企业。之所以能拓展卫星制造业务,是为了更好满足自身和业务的需求。如果客户希望有一颗卫星,能清楚了解图像质量和整星参数之间的关联,「四象科技」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中科创星

Portfolio

                              (*以下仅为部分被投企业)拜安传感本源量子博萃循环博动医学博雅新材|传世生物大衡天成大禹智芯恩力动力|复享光学国科天迅骥翀氢能驭势科技聚时科技鲲游光电雷神智能立德红外鲁汶仪器奇芯光电天科合达瑞莱智慧瑞识科技赛富乐斯赛思电子深信生物时识科技四象科技唐晶量子天擎航天微纳星空无双医疗曦智科技长光卫星盟维科技中储国能|芯长征中科凡语中科海钠|中科航星|中科慧远中科天塔中科微光|中科微精|中科微至中科闻歌|中科物栖|中科宇航中科驭数卓翼智能|金藏膜|科凯生命科学|梦之墨矽典微|光舟半导体|果栗自动化中科富海彗晶新材料|睿芯微电子|瑶芯微电子芯翼信息科技橙科微电子源杰半导体


推荐阅读

Recomm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